7月1日,在近百名村(社)黨支部書記的共同見證下,柯城區“領頭雁教育基金”正式成立。除了國資平臺注資,14家本土企業參與現場捐贈。
在現場,還有一位“特殊”的老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:他個子瘦小,戴一副寬邊老花鏡,穿一身清爽的白襯衫,胸前佩戴著嶄新的黨徽,充滿滄桑的臉上始終掛著淡淡的微笑。
就是他倡議成立了“領頭雁教育基金”,并捐贈了40萬元積蓄。
他今年79周歲,擔任村支書21年;他偷偷攢下一筆“私房錢”,時間跨越了兩個世紀;他有一個秘密,堅守了35年,連最親密的家人也從未察覺。
他就是衢州市柯城區航埠鎮新山村的老黨員貴海良。
一筆私房錢存了35年,“騙”過了不識字的妻子
剝落了油漆的木板床,疊在墻角的兩只舊式皮箱,破了洞的老式藤椅……在貴海良的房間內,除了幾件舊家具外,再無其他。
在柴火間里,放著一輛已掉了油漆的飛花牌26寸老式自行車,這是他的第六輛自行車,是四五年前花了100元從一家修理鋪里買的二手車。
一碗白粥,一盤青菜,幾塊老豆干,是貴海良日常的伙食。
就是這樣一位樸素的農村老人,最近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。
6月15日傍晚,老貴夾了一只黑色手提包,來到小兒子貴建國家里,并一道叫上了大兒子貴建忠,提出要向黨組織捐贈一筆錢。
“建設新農村真是遇上好時代了,我入黨已經50年,今年80歲(當地農村按虛歲算年齡),趁我身體還不算太壞,想對黨組織表表我的一點心意。”
老貴從包里取出一個皺巴巴的塑料袋,里面包著幾本存折,合計了一下,上面共有40萬元。老貴希望把這筆錢捐出去,為鄉村振興助一把力。
那晚,老貴與倆兒子促膝長談到深夜。
這筆捐款,他足足攢了35年,也等了35年。
1940年10月出生的貴海良,在10歲前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。因家里窮,他被過繼給舅舅,在戰亂的日子里常用野菜充饑,后來又得了嚴重的哮喘,差點沒命。
12歲那年,在政府的資助下,老貴開始有了書讀,15歲時加入共青團,這一路就讀到高中畢業。
1970年6月,他成為全村第一位共產黨員。也是在那一年,他開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,直至1991年卸任。
從1985年開始,鄉政府每個月給村支書發12元補貼,老貴將這筆錢存入一個固定的賬戶,一直持續到2005年。
其間,他辦過10年的小型印刷廠。除了支付家里的開銷,他也偷偷地把一小部分錢存入這個賬戶。
從2010年開始,老貴每個月都能收到一筆國家發放的基礎養老金,當時是每月60元,慢慢漲到現在每月155元。而從2006年開始,政府給老村支書的補貼也調整到了每月80元,慢慢漲到現在的每月210元。這兩筆“固定收入”,老貴一分沒取用過。現在他每天騎車出門,利用原先辦企業時留下的“老關系”做點小生意。最近10年,他每年都要拿出2.5萬元存進固定賬戶。
1995年,他騎車外出辦事時出了車禍,住院半年花了好幾萬塊錢,他沒想過動用這筆存款。
“我身體還硬朗,騎得動自行車,平常吃的菜自己種,花不了什么錢。”他說,現在老伴有失地農民養老金,自己還有政府給的補貼,過日子根本不用愁。
“這么多年,老媽竟然不知道您有那么多‘私房錢’?”兒子們驚訝了。“誰讓她不識字呢!”老貴得意地笑了。
“我知道,他一直想為黨組織做點什么,但不知道是以這樣的方式。”貴建國說:“作為兒女,能做的就是全力支持父親的決定。”
他很“摳門”,卻為義務修路的村民買了近一萬個包子
在老伴葉冬英眼里,老貴特摳門。
“家里房子前幾年才裝修,一塊洗臉毛巾用了好幾年都不愿扔,平時就不舍得花錢。”葉冬英說。
老貴的小孫女在城里讀書,兒子想問老貴借錢買學區房,老貴“狠心”拒絕,硬是沒提這筆存款的事。
多年的隔壁鄰居鄭榮昌至今仍對他“耿耿于懷”:“每次去他那拉存款,他都推說沒錢,現在才知道,原來他還是存了不少錢的。”
然而,“摳門”的老貴對公家的事,卻是另一種態度。
原塘下村(后來三個村合并成新山村)通往村外只有一條窄窄的田埂路,手推獨輪車通過都得有好技術。
1982年,時任村支書的老貴決心要建一條連接外面大路到村口長達1000米的機耕路。
村集體沒錢咋辦?老貴帶頭捐了500元,隨后其他村干部、村民也跟著紛紛捐款。
隨著村里的各種機動車越來越多,2005年,村里計劃對村莊內道路進行拓寬,老貴二話不說又帶頭捐款1萬元。
拓寬道路需要泥水工,從外面請人,每天要支付50元工資。于是,他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,動員村民奉獻義務工。老支書出面了,大家都無二話。
見村里的百姓天天義務忙修路,老貴心里過意不去。于是,每天下午三點鐘他準時守在村口,等著隔壁三十六畝村的飲食店店主拉一車包子來。一個人分一袋,一袋裝四個肉包子,1元錢。從2005年5月到11月的半年里,村子里終于修出一條寬六米的村道。在這期間老貴先后買了近一萬個包子。
村里家用電器多起來了,變壓器急需增容。老貴自掏腰包5000元,將村級變壓器從30千瓦增容到50千瓦。
這么多年來,當地學校改造、路面硬化,他都會帶頭捐款,總數達3萬多元。
一顆“初心”堅守了50年,凝聚了全村的人心
老貴一直珍藏著一張薄薄的信箋,這是已故村民徐金良生前寫給他的一封感謝信:“他擔任書記以來,從不亂吃亂喝,不沾煙酒,不亂用公款,無私無畏,做到了一個共產黨員(的)標準,他愿棄小家顧大家,細水長流清見底,真心實意見人心,廉潔奉公領頭雁,秉公辦事無畏私。”
2005年,村內道路拓寬時要拆幾戶農戶家的房子。老貴每天晚上找村民談心。“大家都挺給我面子,只要我開口,一準會答應。”老貴說,和老百姓溝通就是靠以心換心。
村中心需要建停車場,老貴主動讓出自家的一畝地,卻換回離家很遠的一塊地。妻子有意見,他笑著安慰說:“只要是田地,能種糧食就好,遠點沒關系。”
老黨員周銀良家在村口有塊空地,老貴三番五次上門“游說”。“村里經濟要發展,村口是門面,你是老黨員,你也讓一點出來造個小廣場。”原本想在空地上造房子的周銀良見老貴這樣鍥而不舍,也不好意思起來。于是,這次被村里“割”三四十平方米,下次又被“割”五六十平方米。幾次下來,這塊宅基地就被“割”完了。
“老書記是榜樣,他影響了我。”周銀良說起這事,仍流露出對老貴的敬佩。雖然至今家里沒造新房子,但周銀良卻毫無怨言。
小兒子貴建國現任新山村黨支部書記。父親經常告誡他:當村干部一是手不能伸到村集體;二是手不能伸到百姓口袋;三是多為村里辦實事。
貴建國謹記父親的教誨,從2005年被選舉為村黨支部書記以來,成為村民口中的“拼命書記”。
受父親影響,貴建國主動在村里建起了“老年人食堂”;去年,他個人出資5萬元,建起專門的村級基金專門資助村中困難老人;不僅如此,他還發動全村村民志愿服務留守老人。
“陳建獻1000元,陳小勇1000元,方文英1000元……”在新山村村中心文化禮堂門口的電子屏幕上,滾動播放著村居家養老中心2019年的捐款人員名單。奉獻、和諧已成了這個村的一種氛圍。
老貴在捐贈當天,專門給黨組織寫了一封信:“……黨的恩情永不忘,在我有生之年,我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‘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’的教導,決定將個人積蓄交給黨組織,以一點微薄貢獻報答黨的養育之恩。”